• <var id="5e9ux"></var>
    <wbr id="5e9ux"><ins id="5e9ux"><span id="5e9ux"></span></ins></wbr>

  • 国产无遮挡18禁网站免费_久久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_久久精品无码毛片_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中文
  • <var id="5e9ux"></var>
    <wbr id="5e9ux"><ins id="5e9ux"><span id="5e9ux"></span></ins></wbr>

  • 當前位置 主頁 > 學習園地
    從1962年重上井岡山看朱德的井岡情
    時間:2017-10-26   游覽量:

    朱德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他與毛澤東一起創建的這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當然對他的一生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在后來的革命生涯中,特別是全國解放以后,朱德經常會靜下心來細細回憶自己在井岡山的經歷。1962年朱德重上井岡山,在心情愉悅之余,還暢快淋漓地抒發著自己對井岡山的這份深情。

      感言回味井岡情

      1962年3月,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委員長、中央軍委副主席朱德攜夫人康克清(全國婦聯副主席)、女兒朱敏,在江西省委、吉安地委領導同志的陪同下,33年后重上夢縈魂繞的井岡山,待了三天時間,追尋昔日戰斗過的地方,可謂一路參觀一路回味,并留下了許多深情的感言。

      朱德一行3月3日從南昌出發,3月4日抵達井岡山,中午入住井岡山賓館,受到了當地黨政軍機關干部的熱烈歡迎。朱德下車伊始,就慈祥地對歡迎的人群說:“我又回到井岡山來了,井岡山是我第二故鄉。”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井岡山在朱德的心中是多么重要。雖然他從1928年4月底上井岡山,1929年1月中旬下井岡山,期間只有8個月的時間,這里的可親百姓、山山水水、溝溝坎坎,親自指揮的戰斗,都一股腦地涌上他的心頭,只有用“第二故鄉”表達最為貼切。

      3月5日上午,到達大井參觀毛澤東當年的舊居、紅軍醫務所舊址。當陪同人員提出把他當年住過的房間要整理一下,準備展出時,馬上說:“我住的那間房子不用恢復了,毛主席的故居要好好整理,要宣傳毛主席。”這句話反映了朱德的謙虛品格,也是他一生的寫照,同時也印證了毛澤東在長征結束后,對朱德同張國燾分裂主義斗爭給予的高度評價,稱贊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

      3月5日下午,朱德一行來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在“艱苦奮斗”陳列室存放著一根陳舊的竹扁擔,上面寫著“朱德記”三個字。朱敏挨近父親,指著問:“這就是您井岡山挑糧的扁擔?”朱德湊近看了看,點了點頭。在聽完講解員的講解后,他說道:“小同志,朱德的扁擔的意義是什么?是毛澤東同志提倡的官兵一致、艱苦奮斗的井岡山精神。我們共產黨靠這個精神奪取的天下。這個精神忘了,人民就會罵我們,忘光了,就會和國民黨一個樣。國民黨初期也是先進的嘛,后來才變,殺老百姓,殺共產黨……”在朱德看來,井岡山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兩點:官兵一致、艱苦奮斗。正是由于這兩點才贏得了士兵及廣大群眾的支持,這才是人民的軍隊,這樣的軍隊是不可戰勝的。朱德一定會想起井岡山時期流傳的一首對聯:“紅軍中官兵伕薪餉穿吃一樣,軍閥里將校尉起居飲食不同。”

      3月6日,朱德一行由茨坪下井岡山,抵達寧岡茅坪。參觀舊居后,看望了袁文才烈士的夫人和其他革命老人。還同當地干部、群眾座談,鼓勵大家除努力發展糧食生產外,還要注意發展手工業生產,說:“井岡山地區,到處是毛竹,遍山是箬葉,可以組織起來,多編些雨帽和竹器賣出去,當地供銷社不僅應該組織收購和銷售,還要組織土特產的生產。開發井岡山,不但有經濟價值,而且有重大政治意義,因為它是毛主席創建的中國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可見,他來井岡山不光是追尋昔日的足跡,更重要的是進行調查研究,時刻關心革命老區井岡山的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之后,中央召開了“七千人大會”,進一步調整了方針,朱德希望當地黨和政府努力搞活經濟,讓老百姓過好日子,這才是他們這批人(包括死去的烈士)拋頭顱、灑熱血所奮斗的根本目標??!

      題詞彰顯井岡情

      據統計,朱德對井岡山的題詞有七幅之多,這些并不全被世人所知曉。

      1958年8月,文化部副部長錢俊瑞率團上井岡山,應井岡山墾殖場黨委的請求,通過錢部長轉達,朱德于1959年2月25日為井岡山革命先烈紀念塔題詞:“井岡山的斗爭奠定了中國人民大革命勝利的基礎。在井岡山斗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們永垂不朽!”

      1962年3月3日下午,朱德一行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參觀完全部展覽后,被邀請到會議室和博物館的同志一起座談。博物館的領導在征求了他對陳列的意見后,又想請他為該館題寫館標,朱德愉快地接受了這一請求。筆墨早已準備好,朱德沉思片刻,按照草擬的館標題寫,書寫出“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幾個大字。館領導希望朱德能再題寫幾個字以作紀念。朱德胸有成竹,寫出“天下第一山”珍貴墨跡,這五個金燦燦的大字,使井岡山走向了神州大地,走向了五湖四海。

      朱德寫完后,站起來,謙虛地說:“天下第一山,這么大!”江西省委的一位領導同志接著說:“井岡山是毛主席和委員長親手開辟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就是有這么大。”說得大伙哈哈大笑。

      其實,“天下第一山”五個字的美譽,恐怕沒有哪座山能受得起。井岡山市境內平均海拔達381.5米,最高峰海拔2120米,這與珠穆朗瑪峰的8844米相差甚遠,甚至比不過國內的許多名山,卻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叫響了。因為井岡山這三個字不簡單,它與兩位偉人——毛澤東、朱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與偉大祖國共產黨的革命斗爭實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與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在這里開辟了一條井岡山道路,星星之火燎原全國。所以,從政治意義、歷史意義,從其對中國、世界歷史的影響看,井岡山被稱為“天下第一山”當之無愧!

      3月6日,朱德一行到井岡山墾殖場和花果山園藝場參觀,在場部為井岡山墾殖場題寫場名——“國營井岡山綜合墾殖場”。朱德還特意考察了共大井岡山分校,饒有興趣地參觀了該校的成就展覽,欣然為共大創建一周年題寫了熱情的贊詞,還滿足該校學報編輯部之求,愉快地題寫了《井岡熔爐》刊名。

      1965年1月20日,朱德應井岡山管理局黨委的請求,為黃洋界紀念碑題寫 “黃洋界保衛戰勝利紀念碑”。1965年6、7月間,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郭沫若上井岡山。應井岡山管理局黨委的請求,通過郭沫若轉達,朱德不久又題寫“中國革命搖籃井岡山”,并寄送回井岡山。

    朱德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為一個地方的題詞多達七幅,雖然不是絕無僅有,卻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

      詩詞升華井岡情

      《朱德詩詞集(新編本)》已于2007年由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為我們保存了朱德一生550首詩詞。朱德在重上井岡山幾天里,思如泉涌,集中寫了16首詩,有感而發,基本上都與井岡山斗爭相關。這些手跡大部分沒有發表,也就不為世人所熟知。這本詩詞集將其輯入,讓我們不僅能從中欣賞朱老總的文采,更能感悟他對井岡山的深情。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與井岡山相關的詩作,無疑朱德是最多的。下面就擇其三首來品讀一番:

      第一首是3月4日寫的《再上井岡山》:

      再上井岡山,山內別有天。

      茨坪開玉宇,五井樂豐年。

      剛到井岡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當年戰斗過的茨坪、大井、小井、中井、上井、下井等地,曾經的偏僻山區不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成為風景區、經濟區,到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和安居樂業、豐收景象,人民的臉上寫著幸福。這讓重上井岡山第一天的朱德感慨萬分,于是就有了這首詩。

      同行的還有全國人大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陳奇涵上將,兩人出生入死幾十年,而且都喜愛蘭花。在陪同朱老總期間,陳將軍寫了一首《詠蘭》,朱德也賦詩一首——《和陳奇涵同志〈詠蘭〉》:

      井岡山上產幽蘭,喬木林中共草蟠。

      漫道林深知遇少,尋芳萬里幾回看。

      朱德一生喜愛蘭花,在這本詩詞集中收入的歌頌蘭花的有近10首。井岡山的蘭花不僅美麗,而且質樸、堅韌、高潔、芬芳,恰女中淑人、男中君子。除此之外,也讓人不禁想到朱德在井岡山時的妻子——伍若蘭。1929年2月,紅四軍在江西尋烏縣圳下村宿營時遭到國民黨軍伏擊,伍若蘭率警衛班斷后,激戰中負傷被捕。伍若蘭是一位能文能武、智勇雙全的難得女子,最終被敵人殘忍殺害,頭顱被砍下示眾。此時伍若蘭的身體里已經有了朱德的孩子,卻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此后,朱德愛蘭癡迷,以此紀念自己心愛的妻子。朱德在山上蘭花坪這個地方挖了幾株井岡蘭,帶回北京種養,還有就是留下了這首詩。

      3月6日,朱德來到了寧岡龍市鎮,又寫下《龍市大會師》:

      一九二八年,五四紀念節。龍市大會師,慶祝大團結。

      人民來歡迎,個個皆喜悅。領袖毛澤東,革命重政策。

      紀律嚴明時,群眾自親切。為民除惡霸,安居才樂業。

      在龍市,朱德聯想起當年來井岡山的情景,1928年4月底雙方部隊會師,并與毛澤東約定在5月4日青年節這天在龍江河東岸廣場召開兩軍會師大會以示慶祝。那天來的軍民有幾萬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實力得到大大的增強。新成立的紅四軍紀律嚴明,注重群眾工作,受到了老百姓的熱烈歡迎,軍民一家親。如今,當年的革命勝利了,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共產黨是真正為民眾謀幸福的。他在詳細詢問當地生產和人民生活情況后,還叮囑當地領導,我們做工作,辦事情,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對人民負責,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通過這些感言、題詞和詩詞,足以證明井岡山在朱老總心中的分量。這種情結并未因時間的推移和空間的遠離而變淡,反而變得更加強烈,并日漸成為包括他在內一批曾經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

       來源:《黨史文苑》                                                                

     
    在線咨詢

    在線客服

    咨詢熱線

    15365630615
    0523-86235786
    聯系我們